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探索交流

论“珠山八友”精神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5-03-16 编辑: 作者:唐美山 汪艳 点击:5471

珠山八友”瓷画创作的鼎盛时间并不长,主要在二十世纪30年代;“珠山八友”活动的地点并不大,主要在景德镇珠山;“珠山八友”艺术创作的领域并不广,主要在瓷画方面,为什么他们的影响无论是在他们生前,还是身后,是那么的大,而且越来越大?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对“珠山八友”顶礼膜拜,无比敬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痴迷于收藏、研究“珠山八友”的作品与其现象?我想,毋庸置疑,“珠山八友”的艺术创作已远远超出了瓷画创作的层面,而成为一种精神,即“‘珠山八友’精神”。

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

纵观“珠山八友”的成长历程,不论是秀才出身的还是现代陶业学校毕业的,是“红店”学徒出身的,还是半路“出家”的,他们都有一个“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历程。于1928年成立的“月圆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珠山八友”于农历十五日聚会,聚会时题诗作画,品评画理,切磋技艺。这时的“珠山八友”各个成员在景德镇已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多数已有相当的影响与知名度,多数收入也相当可观,但是,他们并不满足当时的状况,还在寻求更高层次、更广阔的发展途径,终于在王琦的组织下,成立了“月圆会”。从年龄上看,月圆会成立时,徐仲南56岁,邓碧珊54岁,他们已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不应是“拼博奋斗”的年龄了,就是在人们的平均寿命较民国时代延长了40多岁的今天,56、54岁也是个不小的年龄,也到了该“享清福”的时候了,更何况民国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在这样的年龄,他们还有如此的奋斗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月圆会”于农历十五日聚会,我想,他们之所以在十五日聚会,除取“花好月圆”之意外,很可能是晚上好借着月光走路,那时景德镇的大街上很可能没有路灯,再者,可能是他们白天要忙于画瓷画,要搞经营,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去搞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不耽误白天的工作时间,其惜时与勤奋可见一斑。

徐仲南自幼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后到景德镇红店学徒,出师后受雇画瓷,他毕生勤学苦练,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名家。王琦少年学捏面人走街串巷,糊口谋生,十七岁来景德镇后,从社会最底层,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拼博精神,学瓷画,学诗词,学书法,以超人的毅力,出众的才华和豁达的胸襟,终于进入了瓷画书法诗文的堂奥,达到了“神乎技艺”,成为“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王大凡只读过三年私塾,十三岁前学理发,十三岁到他姐家的红店学徒,三年期满后,立志画瓷,从此勤奋好学,嗜书如命,绘画之余,全身心地投入读书,时常通霄达旦,并著有《希平草庐题画诗稿》。他一生以“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神”为信条,淡泊宁静,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汪野亭小时候时常整夜临摹外婆家中堂上挂的古画。就是“珠山八友”文化起点相对丰厚的秀才——邓碧珊、毕伯涛也是毕生勤奋学习,顽强奋斗。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才能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走向艺术的颠峰。

团结协作,倡导个性的精神

“珠山八友”的雅称、“月圆会”的成立就是经典证明。“珠山八友”成员之间没有地缘关系,更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来自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他们的组成亦没有外力作用,更没有政府的命令,就是因为志同道合,兴趣、追求与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才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他们骨子里没有“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的习气,没有“文人相轻”的习气。他们广交朋友,广结艺缘,向往平等与民主,他们在“月圆会”里也在践行着平等与民主。“珠山八友”在“月圆会”里研究学术,交流思想,共谋瓷画发展大计。他们之间有难同担,有苦同受,有福同享,亲如一家,经济上、生活上相互关心,何许人的妻子去逝,无钱安葬,“珠山八友”出资帮助处理后事,汪野亭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嘱咐家属给八友某家送南瓜。“珠山八友”从不损害八友以外人的利益,他们常邀汪大沧、方云峰、张志汤等配画。

在瓷画艺术创作上他们倡导个性,他们的作品的表现形式、品位、格调、审美意趣和艺术追求,各有不同。王琦善画人物,中西结合,采用西洋画法绘人物头像,以草书笔法勾勒衣纹,用笔奔放潇洒,十分生动,人称“西法头子”;王大凡善画人物,创“落地粉彩”技法;邓碧珊的鱼藻吸收了西洋与东洋画的技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人称“鱼王”,还首创九宫格绘制人像;徐仲南山水、人物、花鸟俱善,尤以画竹著称;何许人首创用白粉画粉彩雪景之先河;汪野亭吸取古人与浅降粉彩技法,形成了构画简约、画面疏朗、章法严谨的“汪派山水”;程意亭、毕伯涛善长花鸟,构图独特,画面清新洒脱;田鹤仙创造了瓷画的“梅花弄影”技法;刘雨岑创“水点桃花”技法。“珠山八友”各个身怀绝技,有各自善长的题材,作品有各自鲜明的个性,鲜活的生命。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

“珠山八友”的文人瓷画,熔百家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他们各自都在继承古诗词、古文、书法、绘画等方面下了真功夫、大功夫;在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下了真功夫、大功夫;他们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西画技法、东洋技法、西方的哲学思想等;自觉地接受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吸收“杨州八怪”、“海派”乃至古代吴道子、石涛、陈老莲的技法;吸收了程门“浅降彩”的精华。“珠山八友”可贵之处还不止于这些,还有他们自觉地与制瓷工匠结合,提高了制瓷工艺的文化品位,自觉地与商人、商业结合,使瓷画走向市场,提高了瓷画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自觉地与文人结合,与文人画结合,完成了由工艺陶瓷向艺术陶瓷的转变,使瓷画有了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丰富的思想内涵,提高了瓷画的文化品位。就“珠山八友”的个人素质而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复合型人才,立体型人才。他们是文人,个个诗、书、画、印功底极其深厚;他们是画家,个个在山水、人物、花鸟等领域都能自成一家;他们是制瓷艺人,多数精通陶瓷装饰工艺;他们是商人,以瓷器载画,自画自销,走出了以画养瓷的路子;他们是“月圆会”的成员,在“月圆会”交流、切磋、批评、鉴赏……相互启发诱导,共同提高;他们还集老板、经理、管理者于一身,大部分经营着自己的“红店”。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珠山八友”正视现实,尊重现实,实事求是探索他们发展的路子。他们面对现实:一、民国时期,瓷板画流行,达官贵人、富商、文人雅仕无不以家里悬挂着瓷板画条屏为荣为贵;二、清末到民国初年,“浅降彩”已不太受欢迎;三、官窑瓷饰风格,过精、过巧、过谨、过繁缛,失去了个性与生命;四、瓷画人与制瓷人、商人、文人脱节;五、瓷饰缺少文化内涵;六、瓷饰传承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缺少与外界的联系;七、瓷画作者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常出现“智力高原现象”,很难再有突破与提高;八、制陶工艺与制作工具的落后……“珠山八友”对这些问题思考琢磨,试图寻求一种力所能及的解决办法与突破途径,终于他们受“瓷业美术研究社”的启发,在王琦的带领下成立了“月圆会”。“月圆会”虽然没有成文的发展纲领,发展目标,没有成文的组织规定,是个自发的民间小团体,但实质上是个学术意识很浓的学术研究会,他们在“月圆会”交流学术,交流感情,通过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倡导瓷画个性,革故创新,改进了陶瓷装饰工艺的方法与技巧,创新了陶瓷绘画的内容题材与学术交流形式。

爱国爱业,克己助人的精神

王琦一贯秉承“革新瓷业、提高技艺、去滥求精、发扬国粹,以国货挽回利权”的宗旨;汪野亭、毕伯涛、程意亭倡导“力求中国瓷业之现代化”,作品多为民族精神,报效祖国等内容,与“富有民族国家思想之描写”。在这些瓷画创作宗旨的指导下,“珠山八友”作品无不深藏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生活、对家乡、对瓷业、对未来真挚的热爱。“七七事变”后,徐仲南在景德镇街头发起作品义卖,所得钱款全部用于支援抗战。武汉保卫战爆发,徐仲南从汉口回九江乘船途中,解囊救助奔赴抗战前线的共产党员。1949年至1950年间,徐仲南义卖作品40余件,救助苏北水灾。此外,他还召收一聋儿为徒,并免费供其用餐。邓碧珊为王琦的老师,入“月圆会”后,他雅量宽宏,宽厚待人,处处以自己的学生王琦为中心,处处为“月圆会”的活动正常开展而努力,很好地处理、协调了各种关系,表现出了高尚的人品。王琦、王大凡得知毕伯涛工作不稳定,生活没有保障,处境十分困难后,吸纳他为“月圆会”会员,从此,毕伯涛走上了瓷画道路,成为一代名家。王琦在东门头自建的房屋中拿出数间,供画友作画、住宿用。经济困难的画友向他借钱,他都是慷慨解囊,从不问还钱的事,他对妻子说:“他们有钱自然会还,无钱也不必要”。汪野亭出名后,瓷画市场甚旺,他本可敛财,为子孙置房产、田产,但他却告诫子女,只可继承父辈的技艺,要靠磨砺自己十个指头成才,方可终生受用。解放后,王大凡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创作了《骏马献给总司令》、《新八仙》、《面壁十年》、《竹林七贤》等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程意亭平易近人,性情温和,为人慷慨仗义,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从不向别人要什么好处,他在农村时,村与村之间发生械斗,邻里之间出现纠纷,都乐意找他调解帮忙。刘雨岑对所有的艺术青年皆关爱有加,对年轻人尚不成熟的作品,他总是先多方鼓励,再细心指教。“珠山八友”“爱国爱业、克己助人”的精神深得人们的敬仰。

“珠山八友”的成长过程与艺术生涯,就是一个播洒爱的过程,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同仁、对画友、对瓷业无不怀着深深的挚爱,正是因为爱,他们才具有那么大的感染力,才受到人们的敬仰。

今天,我们研究“珠山八友”精神,目的是弘扬“珠山八友”精神,学习“珠山八友”精神,进一步推动瓷业、瓷上文人画向更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