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民国精品瓷器真品率相对于清三代精品瓷器,要高出几何倍数。现在的官窑和三代瓷器,仿品相似度连老藏家都称呼看不懂,不上手很难辨真伪,一般投资人买到仿品的概率也较高,一旦买错,那是损失巨大。而晚清瓷器,因存世量较大,大家见的也多,稍加比较,除非精仿,一般不上手看照片都能分辨大概。
一.浅绛彩瓷器的收藏投资价值
中国陶瓷史发展到清末,又出现了创新品种浅绛彩瓷,”浅绛”二字已经道破了浅绛彩瓷的真谛,那就是在色彩上追求高雅素淡,从而使作品达到高雅脱俗、形神兼备的境界。给人含蓄美、朦胧美和意境深远的享受。
据考证,最早的浅绛彩起源于同治四年程门的浅绛棕瓶,而到民国早期已经绝迹。也就短短的60年之间,其制作量远远没有同时期的五彩、粉彩、青花瓷器多。这一阶段中国内忧外患,战争连年不断,可以说优秀完整的浅绛彩存世并不多,物以稀为贵。
这70年中国内忧外患,战争连年不断,一些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迫于生计,不得不改行为民窑业主绘制浅绛彩瓷。这些画师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瓷绘技艺,所绘制的浅绛彩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如公认的御窑三大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同时期,也涌现出一批有自己独特风格,并被大家接受的画家,如马庆云,方家珍,周子善,俞子明,罗畅谷,李维翰,任焕章,汪章等等耳熟能祥的名字,并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
浅绛作品中类似于中国书画中的文人画,这批作品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名家作品。晚清、民国初年,景德镇的浅绛彩瓷画家为显示自己非凡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趣味,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移植到瓷器上,直接以釉上彩在白瓷胎上绘写富有诗意的画图。瓷画气韵生动,刻画传神,用笔设色精妙,富有层次感。他们的画作或以宋元以来的纸绢绘画为粉本,或拟"四王”、"扬州八怪”等的笔意,或以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等海上画派的风格,并开创了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月与作者署名的先河。这批题材以山水、侍女、花鸟、竹石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浅淡色彩写意为主的文人画系列,极具收藏价值。
程门 《山水图》
二.新粉彩瓷器的收藏投资价值
时间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时候,浅绛彩瓷因容易掉彩等原因,不适合作为日用器皿经常触摸和使用,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出现了以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等八位顶级画师为领军人物的新粉彩工艺,后人称之为"珠山八友”,其作品是对浅绛彩的继承和发扬。
众所周知,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而民国新粉彩,是从粉彩和浅绛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综合两者之优点,描线和填色为一人完成,工艺更为简便,色彩对比更为强烈、鲜艳。在造型、线条、色彩、光线等方面,均吸收了近代绘画的营养,显得别有洞天。直至今日都有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珠山八友”的新粉彩作品就是权贵富豪、商贾文人的抢手货,成为收藏家们追慕的奇珍。到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八友鉴赏"作品画册”的陆续问世,知识逐步普及,其作品的经济价值不断攀升, 现在的价格,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拥有和收藏。现如今,熟知并喜爱陶瓷艺术的群体日趋增多,他们对民国年间享誉一时、并影响久远的"珠山八友”所留真品力作如数家珍,却对因"珠山八友”应运而生的后起之秀所知甚少,特别是在景德镇瓷坛上被人们称为"珠山小八友”的瓷坛精英。他们虽没有"珠山八友”那样里程碑式的贡献,但其艺术成就相比"珠山八友”可以说毫不逊色。石宇初,李明亮、汪小亭、陆云山,王晓帆,邓碧孙、魏墉生、徐天梅,这批画师活跃于民国和解放初期约70年代。他们的作品构图严谨明快,形象概括凝练,图案纹饰与主体画面相互衬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