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其实并不出于千年瓷都景德镇,早在唐代,河南巩县窑就发明了青花瓷,只是到了元代,青花瓷烧制技艺在景德镇日趋成熟。时人曾作《咏瓷花》词赞叹:“如轻云宿墨,似春葓泛幽;甚可夸,浮梁瓷器白无瑕,巧借蓝色写青花”
青花属釉下彩,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后罩以透明釉,在1320℃高温下一次烧成,它含蓄优雅,朦朦胧胧,又层次分明,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墨韵。青花就工艺上可分为青釉青花、分水青花和国画青花。
早在元、明、清历朝官、民窑就把青花瓷奉为“上技”,享有“瓷国瑰宝”的盛誉。
在景德镇,玩陶艺的如果不会做青花釉里红,属于技艺不精,至少技艺不全。因此,几乎所有景德镇的他陶艺人,都会涉足青花技艺。
王歩被誉为当代的青花大王,而徐国琴就是王歩的第三代传人。
家学渊源 三代传人
王步生于1898年。其父王秀春,为清朝同冶、光绪间优秀青花画手。在父亲的熏陶下,王步从小喜爱绘画,但父亲英年早逝,王步只得随寡母返回丰城长湖老家生活,并上了三年私塾。1907年,王步时年九岁,在亲友的帮助下只身来到景德镇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跟随师父学徒五年。至1912年学徒满师,不料所在工场倒闭,王步只能靠画鸟食罐为生。
鸟食罐虽为蕞尔小物,在当时却很受欢迎,王步虽然年幼,但画技不凡,又刻意求精,因此他的鸟食罐很受顾主赏识。不久,陶瓷名家吴霭生便发现了王步的艺术才能,于1919年聘王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的制作,王步如同掉进蜜罐,整天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使得他眼界大开,这七年的仿古瓷绘画,给他打下了扎实的陶艺技术。1926年昊霭生病逝,王开始寻找突破,试图摆脱仿古瓷的制作,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终获大成,其制作出大方、清新的瓷器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在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得到业界很高赞誉,然不久日寇进犯,瓷业凋零,王步的绘画技艺遭到冷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得以恢复发展,王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青花艺术。1954年王步被招进了陶研所。
景德镇陶艺,非常注重家学渊源,徐国琴受益匪浅。王步有三子,长子王声怀、次子王希怀,幼子王恩怀,均子承父业,从事陶瓷艺术事业,精于青花,名声显赫,尤以幼子王恩怀更是得到父亲真传,是早一批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恩怀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也都是以陶艺为生,徐国琴是长媳。
在这个陶艺世家里,徐国琴充分享受着家学丰富的养料,且保持着自己一份聪慧的灵气与个性,经过二十多年的陶艺生涯磨练,她的青花技艺,在景德镇乃至中国陶艺界,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青花牡丹 女人韵味
青花多以山水、人物、花卉为题材,青花虽美,但也有缺陷,毕竟色彩比较单一,大多通过分水技术,将青花分成若干层次,来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徐国琴深谙此道,她对青花技艺烂熟于胸,而且多有神来之笔,青花牡丹瓶就是她的代表名作。
看过徐国琴的青花牡丹瓶,都会为其细味优雅而感叹,她的用笔没有丁点媚俗的脂粉气,具有现代装饰与传统用笔相结合的画法,作品用笔简练、构图清新,画面生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享受。
牡丹在国人的眼里,是百花之王,它饱满丰腴,象征着雍容华贵,通常人们不太用青花来画牡丹,因为它的富贵和饱满,不太容易表现。徐国琴则不然,她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与青花装饰工艺相结合,保持构图简洁的特色,花叶勾勒工整挺拔,晕染层次丰富,充分展现面面和材质的有机结合美,令画风新颖大方、色彩丰厚、赋予了牡丹温婉素雅的一面。
人们赞叹,原来牡丹也可以这么画,不追求粉彩的绚丽,青花也能彰显牡丹的高贵与典雅,一份别样的美丽淡然而出。
釉下五彩 胜在神似
高手作画,不追求逼真形似,因为画技再怎么逼真,也比不过照相技术,画技追求的就是一种介于神似和形似之间的美。徐国琴深得老王家青花技艺真传,但又不拘泥干传承,她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艺术见地。
在陶艺界,很多收藏者喜欢满工,喜欢作品上画得满满的,好像唯有满满当当才是利益最大化,才算占了便宜。许多艺人为了出售作品,一味迎合这种低俗的观念。而徐国琴则不然,在她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满工,都是空旷简练,设色清丽,给人以一种淡洎优雅的感受。她曾说过,“我一坐在画桌边,心里就充满了快乐,心一下子就会安静下来”。朴素昀语言,淡定的心境,再加上一幅清丽的作品,这就是一个艺术大家的写照。
当然,徐国琴也会有自己追求五彩缤纷的一面,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她那清澈背后的一面——是女人总会追求丰富的色彩,但是她的色彩还是带有个性的烙印——丰富而不艳丽,不会浓墨重彩。
本人以为,女人作画,也许淡雅为上,毕竟淡雅更含蓄、更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