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3年艺术品市场,各大拍卖行的秋拍总成交额相较于去年大都有所上升,艺术品拍卖行业这一年的句号显然画得颇为圆满。
中国艺术品拍卖至今已经走过21年的历程。其间,商业资本大举介入,价格一度成为一件艺术品唯一的注脚,看似身价百倍,但实际是让人们对艺术的诠释更加苍白。更令人担忧的是,艺术品买卖正形成一股金钱势力,蔓延并侵蚀到其他行当,如当年“金缕玉衣”的鉴定丑闻,又如河南、安徽、山东的艺术品造假基地。“真”与“假”变得更为扑朔迷离,难以厘清。
2013年对于拍卖行业来说,值得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高价拍品与拍卖行的成交数字。发生在今年的一些节点性事件将为行业的长远发展作出标记:比如,佳士得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拍卖行,引起了人们对于相关文物法规将要改变的猜测;又比如,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艺术品拍卖可能造成的影响;而眼下,关于苏轼(传)所作《功甫帖》的争议聚焦业界关注,各种意见纷乱杂陈,这背后又是永远困扰人们的鉴定之困。据悉,网传上海博物馆《功甫帖》研究报告明日发布。
在内地,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拍卖总额为572亿元左右,5000万以上的作品数量有42件。11月下旬,中国嘉德秋拍取得23.48亿元的佳绩,并产生了多项拍卖纪录,较前一年秋拍成交额上升6亿元。进入12月,保利、匡时也获得了远高于去年秋拍的交易额。其中,北京匡时成交总额从9.31亿元上升到19.9亿元,足足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