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拍卖行频频爆出“天价”品,不免使得业界人士为之一振。但同时,“天价”品过后的“质疑门”也使得业界不得安宁。最近,上海藏家刘益谦以822.9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中拍回苏轼《功甫帖》,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撰文指出《功甫帖》实为伪作,掀起业内大波。
拍卖品引起争议的事在拍卖圈内并不少见。年终,中国名瓷网带你盘点一下陶瓷界“天价品”背后的那些争议。
2010年11月12日凌晨,远在英国伦敦郊外的一家名不见经传Bainbridges拍卖公司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4300万英镑落槌,最后,加上佣金和增值税,瓷瓶身价达到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天价,超过估价40倍,创下了4.3亿元的中国艺术品单件成交的世界纪录。
后来有消息传出,已故的瓷瓶主人40年前曾经拿着瓷瓶到BBC的古董节目,结果被专家认定是“手艺精湛的仿制品”。而由于该瓶传承历史不清不楚,也导致了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可能是高仿品。在这些争议下,拍下该瓶的中国藏家一直没有付款。
在沉寂两年后,这只花瓶出现在邦瀚斯拍卖行举办的一场私洽交易中,最终被一位亚洲藏家收入囊中,具体成交价格未透露,据悉在2000万到2500万英镑(合3200万到4000万美元)之间。相比2010年的5160万英镑,整整缩水了一半,但仍然是2010年原始估价的25倍。
2011年3月22日,纽约亚洲艺术周上,苏富比纽约举办的中国瓷器工艺品珍藏专场,爆出了拍卖史上前无古人的纪录。拍卖会上一件估价仅为800至1000美元的民国仿乾隆粉彩瓶陶器被众多买家一举拍到了1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价钱足足高出2万多倍。如此令人咋舌的价差,被香港资深古董商人翟建民称为“世纪大笑话”。
该拍品来自华裔收藏家戴润斋,苏富比拍卖行表示,这件拍品共有七位分别来自现场和电话委托的竞拍者,竞争激烈。苏富比认为这件瓷器可能为民国时期的仿品,并谨慎地将其年代描述为“类属民国”。
据北京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分析,参与竞投的买家和许多圈内人士一样,认为这件被苏富比专家定义为仿制品的瓷瓶恰恰是乾隆时期的真品。因此,拍卖结果才会出现如此惊人的价差。
2013年苏富比香港成立40年。10月8日,在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中,拍前备受瞩目的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纹秋葵纹宫碗65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4亿元成交由香港著名艺术品经纪人、“永宝斋”创办人翟健民先生投得,刷新了成化青花瓷拍卖纪录。但同时这次瓷器海外回流的身份也令藏界人士热度不减。不过,鉴赏家张量冠却对“天价碗”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根本不是明代的物件。
翟健民却认为这个价格是很合理的,声称在三个月前就已经关注这件拍品了,当时预估价在1.5亿左右,而就这只成化碗的珍贵价值,可以说2个亿以内都不过分。
也许,翟建民自己也没有想到也有被“真假质疑”的一天,但并不惊讶,文物艺术品的真伪究竟谁说了算?这可能是困扰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老藏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