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熟悉,他的多位弟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史清名,以他和他弟子为蓝本的故事也多在后世艺术品上多次出现。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格外受人瞩目,1568.8万英镑的成交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新高,令人欢欣鼓舞。
“鬼谷下山”大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厚圈足,肩丰圆,短直颈,唇口稍厚。在罐体上,以鲜活青料绘一清癯道者,乘坐辔以虎、豹之双轮车,尾随两个步行兵卒,行至一溪涧板桥。道者身后跟着一纵马佩弓的少年将军,右手摇一旌旗,上绣“鬼谷”二字。将军身后山石岖,山后转出一位骑驳马的文官,身着朝服、朝冠,左手执笏,回首顾盼,座骑英挺矫健,人物刻划流畅自然, 神韵十足。罐颈绘有一道波浪纹,罐肩绘缠枝牡丹纹,罐底则绘含吉祥纹的莲瓣。
从图案及发色看,该罐是由画艺极其精湛的画师以上等青料绘制,构图则取材于同时期的木刻板画。已知有著录的与该罐同样绘以人物故事的青花罐,世上原本仅存7件,该罐应是从未曾著录过的第8件。该罐颈部所绘的波浪纹可在其它的6只青花罐上见到,并与大卫得基金会所藏,带“至正十一年款”(1351年)的一对青花大瓶上的波浪纹非常相似。8只罐中,有3只罐肩上绘缠枝莲纹,有一只罐绘混合花卉纹,包括本罐有3只罐绘缠枝牡丹纹(波士顿博物馆所藏罐肩上及足部均未加纹带,参看朱裕平著《元代青花瓷》,文物出版社,上海,2000,229页,8-57号)。本罐是8只罐中惟一一件足部莲瓣内绘有吉祥纹者,与“大卫得”对瓶上所绘相似,而其它6只罐莲瓣均内含下垂如意纹。值得一提的是,本罐上的牡丹纹与“大卫得”对瓶瓶足上所绘者也非常相近,由此推测其制作时期极可能近于1351年。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著名的青花鱼纹罐,与本罐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相近之处。从装饰上来说,两罐足部莲瓣均含吉祥纹饰,且火珠纹均是隔瓣出现;颈上波浪纹也极其相似,肩上牡丹纹则不仅相似,其整体布局竟是一模一样。再观察其拉环与修胎,也是十分相近,几乎可说是出于同一工匠之手。虽然两罐装饰主题不同,但其画工均是极为精湛。
元朝时期杂剧盛行,而罐的器型正适用于描绘叙事性图案,因此这些罐上时绘有元曲或通俗故事。如东京出光美术馆所藏之罐上所绘“昭君出塞”,便取自马致远《汉宫秋》杂剧。裴格瑟斯基金会藏罐则取材《三国志演义》之“三顾茅庐”。安宅美术馆旧藏罐绘有“周亚夫屯细柳营”一景,出自郑光祖《细柳营》杂剧。绘有相同题材的还有伊东氏收藏的一罐,不幸毁于二次大战间。但从现存照片上可见此罐之足部莲瓣也含吉祥纹饰,是所知除本罐外惟一一件叙事图罐绘有吉祥纹的。虽然伊东氏罐与安宅旧藏罐所绘题材均出自《细柳营》杂剧,但画面场景并不相同,波士顿馆藏罐绘的是“尉迟恭救主”一幕。此外还有一罐绘有脍炙人口的《西厢记》“焚香”一景,现在亚洲一私人收藏家手中。伦敦维多利亚亚伯特博物馆所藏著名的青花梅瓶,其题材也出自《西厢记》,上绘“拷红”一景。而之前曾在英国铁路基金会藏品中的青花罐,则绘有杂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其中一景,“锦香亭”三字横写匾上。曾由德川家收藏,亦是万野美术馆旧藏罐上所绘之图,据考证出自杂剧《百花亭》中一景,叙述的是王焕与妓女贺怜怜的爱情故事。
这件元青花大罐上所绘的图案别具特色,值得一书。经过考证,其故事出自“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平话”即宋朝之话本,为说书人之底稿,文字浅白近口语,是后来小说的前身。其中一种专门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者又称讲史,于元代大盛。虽以史实为本,却多掺杂稗官野史,怪力乱神,受道教影响深远。“乐毅图齐”叙述战国时代燕、齐两国之战,燕国拜乐毅为将攻打齐国,破临淄,连下七十城,于莒、墨二城却屡攻不下。齐国宴请军师孙膑使反间计,克燕致胜,收复失地。“乐毅图齐”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由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今建瓯)虞氏所印,樵川吴俊甫刻板。原本仅存一,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此青花罐上所绘即是其中之一段“鬼谷下山”,与元至治年间刊本上之板画非常相近。建安为元代坊刻重镇,而与景德镇之间交通便捷,其影响陶瓷工匠之处正体现在这几件绘有板画题材的青花器上。难得此罐绘图有原本板画传世以资比较,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影响重大。
孙子为鬼谷子徒弟,与师叔黄柏阳(乐毅之师父)交战被擒,齐国遣使节苏代前来求鬼谷子下山救之(鬼谷子为王翊之号,因其隐居鬼谷,故得名)。鬼谷子答应前往搭救孙子,于是一行下山。
板画及罐上均描绘鬼谷子乘坐一车,跟随二步卒,苏代则骑马回峰,殿一行之后,两图构图至此大致相同。所不同者,罐上于鬼谷子及苏代之间增画了一少年将军,英气勃发,纵马而行。此人板画上虽无, 平话文字却有记载,其名独孤角,其父独孤陈为齐国将军,与孙子同陷阵中,因自告奋勇,领三千部下,同往搭救。
另一差异处,在于文字中及板画中均描绘鬼谷子乘二虎车,而罐上鬼谷子座车则由一虎一豹所拉。平话本受道教影响甚大,将鬼谷子、孙子等纵横家全以道士称之,又令身怀法术。此处出入,很可能是工匠将鬼谷子王翊与道士王晖混淆所致。宋贾善翔《高道传》(卷一)记载:“道士王晖者,魏时人。白羊公子之弟子也。居华岳熊牢岭洞真观,常种黄精于溪侧,则虎为之耕,豹为之耘;出入亦乘虎豹,具配羁辔,行鞭策,如人乘马无异……”
元时道教兴盛,不但话本,连杂剧中也常有道教题材,故一般百姓对道教中神异故事甚为熟悉。而莒、墨之事,史载为田单所为,与孙膑无涉,鬼谷下山云云更是说书人杜撰。
该罐的绘图风格与几件梅瓶上的画风有可比较之处。除了前所提及的维多利亚亚伯特梅瓶外,其中两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一个绘有八仙中四仙,一个则画有《三顾茅庐》故事。另外一件梅瓶与本罐风格最为接近,于1950年出土于江宁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其上所绘“萧何月下追韩信”一景中之萧何,与本罐之苏代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匹之描绘也非常神似;再者,本罐底之吉祥莲瓣纹与梅瓶肩上之纹带相同,而树木、花竹、蕉叶及山石等画法,几乎出于同一人手笔,最少是同一作坊的作品。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本罐与南京梅瓶足部莲瓣纹上方都交错画有一圈莲尖纹,与本罐画风有相近之处的维多利亚梅瓶及伊东氏罐,也有此纹带。
传世的玉壶春瓶中也有几件绘以人物故事图。其中风格最接近的是1956年于湖南常德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一件瓷器,上绘一军官,后有一兵卒手持军旗,旗上绣“蒙恬将军”四个大字。除了此件之外,只有一件曾由茧山氏旧藏的《三顾茅庐》图玉壶春瓶其上绘有一板桥,可与本罐之板桥稍作比较。不过这些玉壶春瓶绘图大多潦草松散,不如一般罐与梅瓶上之画工精湛,更不如本罐及南京“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上的超群画技及意境。
这件元青花大罐由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男爵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购得。第一次大战时他曾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1913-1923年),为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且负责德国和奥匈帝国等使节及领地之安全,退休前官至大将军。他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尤对中国瓷器之喜爱。有趣的是,他购买此罐之时,元代还未被认定能做出如此精品瓷器,因此他以为此罐为明代作品。虽然“大卫得”对瓶已提供了有力证据,但西方专家却还是一直等到1968年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 展览会后,才对元代瓷器重新加以青睐,像这件元青花大罐般的精美瓷器,才被重新断代为元朝作品。有趣的是,该罐在大将军家里,一直未受到重视,多年被放在墙角处当作容器,用来盛放杂物等,直到佳士得的专家来到他家后,慧眼识珍,这一倾城之宝才得以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