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同事在我们这里主要是负责后期制作,但他却是学美术出身。细想下来,身边跨界想换个活法的人不算少,有时行业的距离没有我们惯性思维中的那样遥远。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虽然他们天生就是要注定从事这个职业的,但是在生命历程的前几十年中,他们用以糊口和体验生活的往往是从一份听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份工作开始的。
齐白石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虽说木匠为百工之首,比篾匠、泥匠、瓦匠略胜一筹,但也是在“匠”之列,是个养家糊口的手艺。但就是“木匠”,他做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芝木匠”。不仅如此,在做木匠的同时他还兼做技术含量高、做活精细的雕花。而这雕花,他又在千篇一律中雕出了花篮上面的葡萄石榴,牡丹芍药;雕出了人物像里的历史故事。1888年齐白石开始学画,这些来自木雕的经历为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为日后在艺术家气质和艺术手法的营造上,创造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陶瓷界,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吴国兴却是用抡火车方向盘的双手,绘制出今天展现在世人前面的一幅幅青花杰作。多年的火车司机生涯,将吴国兴塑造成了一个乐观开朗,奋发向上的人,火车司机这个头衔给他带来的是对绘画艺术的坚定、是对生活的丰富感悟。
不仅如此,在中国,许多的艺术家在90年代初期做过中小学美术老师、杂志美编、舞台设计等职业。等到90年代后期,随着当代艺术市场雏形的建立和对中国艺术家的国际关注逐步上升,这些人纷纷转换身份做起了职业艺术家。而最年轻的艺术力量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的非职业艺术家试图在艺术创作和其它社会身份中寻找平衡和互动。
艺术家的这种身份转换的故事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经历、一笔财富,而对艺术作品的观者而言,也是尝试了解所喜爱的作品背后艺术家的一种职业经历。有时,对这件作品的喜爱,正是因为艺术家背后的那段故事而产生对作品的一种意料之外的解读。这种解读,或许正是建立在这件作品上的独特之处。同样,观者的经历,加注在观者的欣赏眼光中,则又会建立起与艺术品之间一份个人化的情感和知识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