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礼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和系统下,陶瓷充当了重要角色,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体现就是官窑制度。在官窑制度下所创造的陶瓷审美、器型、功能成为国家礼制活动的反映,其烧制器物涉及宫廷礼器、宗教法器、文房用器、饮食道具等,品种极其丰富,而这其中尤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最为尊贵,它至少包括了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角 龙
“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应 龙
“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到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他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明宣德、成化时期,应龙纹使用较多,成化朝继承延续了宣德朝纹饰,但也带有自己的风格,可以进一步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以及“鳍足蝙蝠翼类”等多个种类。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不多但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夔 龙
一些古代文献说夔是蛇状怪物,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总之,“夔”因似龙而被称为“夔龙”。夔龙纹在宋、元两朝及明洪武、永乐官窑器中也都没有发现,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仍是宣德制品。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为区别其他夔纹,可称其为“兽足夔龙”,另外还有“三爪夔龙”(即双足绘为龙状三爪)。明清时期的夔龙形象多为口吐蕃莲,所以俗称“含花龙”。清朝雍正时期,御厂还制作出“五爪夔龙”,应是由成化“三爪夔龙”纹演变而来。清朝进入鼎盛时期之后,曾为主图案的夔龙纹锐减,作为辅助纹饰的夔龙纹骤然增多,那些源自青铜器、珐琅器中的“拐子龙”随处可见,与各类彩釉、纹饰相互搭配,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螭 龙
一般“螭”被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所说“无角曰螭”。但从明清官窑瓷器看,所绘螭龙多为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的情况。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螭纹瓷器,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宣德时期的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和五爪三大类。总体看,其强悍雄健的体形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特点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当时的螭龙形象多作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造型的结果。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确立后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仅是不同时期所用青料与彩釉略有差异。到了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以及兽足螭龙,乾嘉时期还经常出现足攒花、灵芝等螭龙纹,这些都说明螭龙纹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秃尾龙
清代官窑瓷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尾巴呈秃顶状的龙纹,简称“秃尾龙”,该龙除缺少扫帚形尾部,再无异样特征。明清两朝,此种龙纹仅清代御厂瓷器独有,尤以康熙朝制作最盛。按当时秃尾龙的爪数可将其分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类,当中五爪类使用最多。从使用习惯看,内府基本把它作为以往的普通龙纹处理,康熙朝秃尾龙造型不多,却带有浓厚的本朝风格。随着世代更替,秃尾龙纹饰也逐渐被淡忘,乾隆之后的秃尾龙纹制品越来越少,慢慢又回归到角龙造型。
明清时期,龙代表帝王,凤也就相应映射皇后。“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四灵之一,如此龙凤纹相互搭配,既代表皇权至尊,也暗喻吉庆,即“龙凤呈祥”。随着御厂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纹的逐渐出现,与之相应的龙凤搭配的纹饰也产生。从较早定型的角龙凤纹,到后来的应龙凤纹、螭龙凤纹等,多为凤居左、头朝下,龙居右、首向上的布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意识。
从元明清三代龙纹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明朝宣德年间同时出现螭龙、应龙、夔龙三种新颖造型,说明当时御厂制瓷创新、变革力度之大。虽然后朝御厂制瓷业几度繁荣,但造型主要以宣德朝为基础。所以说,宣德朝制瓷在明清御厂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并为后代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另外,多种不同龙纹造型的先后出现,也反映出御厂纹饰设计在吸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还在不断演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