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之乡,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包括瓷器的发明,中国陶瓷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可以说,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瓷器产生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几乎每个朝代,甚至是每个地方瓷器的造型都不一样,那么如何区分它们呢,我们就选取了元明清三代瓷器,带你重温中国陶瓷的艺术魅力。
元代瓷器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餐具、茶具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釉黑红大碗有的口径可达42厘米,青花和釉黑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至48厘米左右。文献中元瓷粗率之论,也正是因为其胎体厚重,烧制过程中常有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情况。
明代瓷器的造型则与元代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多是外凸内凹,器物的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制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有一种纯白釉胎盘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曾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炎销”,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暗花纹饰的技巧却有所不及。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明代到了嘉靖、万历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仅文具一项,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印盒等,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器形之巨胜过元代。另外还有镂空瓶、壁瓶、棒盒、方斗杯、灯台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
到了清代。瓷器的造型明显增多,制作技艺上更加精巧,尤以康雍乾为代表。康熙朝创新之作不断涌现,琢器中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风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吉叶尊、棒槌瓶、布布橙、倒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物。雍正年间创作亦是丰富,所仿宋代名窑及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在造型上足以乱真。乾隆时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像生物品均十分相似。然嘉庆、道光以后,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也由精美变为粗笨,逐渐失去前期的优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