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周六了,掐指一算乃本月的最后一天,这意味着7月份第一个周六的鉴定会要在下一个周六诞生了。说到6月份的鉴定会,其最大的看点当属“珠山八友”之一邓碧珊绘有鳜鱼图的小瓷罐,藏品一经亮相立即引起现场的围观热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激动不已的心情仍是记忆犹新。
看到“珠山八友”的作品很激动!为什么激动呢?可能是闻过其名,未见真品,心里留有痒处,今无意之中得以相见,激动之情当是溢于言表的。“珠山八友”,乍一听名字很有文人气——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这倒让我想起了东晋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所以初了解“珠山八友”,过多地带有一种文人雅士的情怀。但“珠山八友”并不是什么文人雅士,他们只是一批流落到民间的陶瓷艺人,但就是这样,他们站在了当时个性解放人文主义思潮的潮流当中。
人们常说,民国时期的人是带有一种典型的改革“民国范儿”的。连民间的文艺也是如此的有感情,有豪气,各色人等坦然率真。民国是新朝,是古老国家的庞大转型,民气格外强旺,人人都特立独行。而“珠山八友”正是处于中华民族“国破家亡,匹夫有责”的这个时期。他们崇尚扬州八怪,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不拘外来,容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他们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像一股清泉,一泄而下,不可遏止。因此,我想,他们代表那个虽是动荡却处处洋溢着改革与创造的时代。
此时恰好看到他们的作品时,我似乎感到的是一种典型的民国时期的改革范儿——中国瓷艺界的改革家;他们坦诚且奔放,朴素而高贵,淳朴有时又略带忧郁气质。他们没有清文人画家的高贵身份与社会地位却创造出了陶瓷界文人瓷艺家的影响力。“珠山八友”不是文人气。也不需要文人气,他们而是一种士气——民国澎湃时代的“士气”。看到“珠山八友”的作品,当然激动。不过,它已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陶瓷艺术,而是因为他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