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收藏爱好者都认为,年代越久的收藏品就越值钱。也就是收藏品的价值由时间决定。这其实是个误解。因为历史上一些高古陶器,尽管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因其存世量大、制作粗劣,其价值远远低于后世的一些精世藏品。汉代、唐代一些存世量很大的铜钱,今天在市面上不过几元钱一枚。因为藏品的收藏价值有很多因素组成,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稀罕程度和工艺水平上。
收藏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当时就很值钱的东西,现在仍会很值钱;当时不值钱的东西,现在还是不值钱。比如说清朝的官窑器。明清时期,朝廷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人才到景德镇,专为皇家烧制瓷器。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不计成本,极为精良,在当时就身价不菲。在近年的一些拍卖会上,明清官窑瓷器的精品动辄拍出数千万元的惊人价位。而一些民用陶器、瓷器,因做工较为粗糙,没有什么工艺价值,当时也只卖几文钱一个,直至数百年后的今天,其收藏价值仍然不高,只有三五十元一件。
收藏品的价格弹性很大,即使是同一件收藏品,其价格也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有的藏品可能收藏价值并不高,但有人出于特殊爱好,有人为寄托某种特别的感情,有人为了配齐系列藏品中的缺品,却视其为珍宝,不惜以大价钱购得。
由于各地的收藏氛围、购买能力不尽相同,一件藏品在不同场合的“身价”可能会有很大差距。“地区差”因此便成为精明商人的生财之道。比如同一件作品,在一般小城市的拍卖,和在大城市的拍卖,再到到北京的拍卖,成交价可能就会有很大的悬殊。
收藏是件很奇妙的事,即被人称为花钱的“无底洞”,有多少钱都能投进去;但同时,钱少照样能搞收藏。其中诀窍就在于要学会以藏养藏,即以有限的资金投资于有升值潜力的藏品,在适当的时候兑现收益,再进行下一次投资。
长此以往慢慢积累,收藏的资金投入才会逐步减少,但藏品却会逐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