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潜力股是一个网络热词。不仅股市潜力股、择偶潜力股,连收藏也是讲究潜力股的。对于收藏界的潜力股,目前最有优势的就是80后。此中道理算是显而易见,90后太嫩了,70后已经开始慢慢变老了,其价儿也变得高了。应该说80后艺术家群体由于对个人主义的崇尚,使得他们更容易打破艺术创作的藩篱,在艺术创新和个性传达上具有天然优势。而传统教育的力量,又让80后的艺术家依然与70后的艺术家有着一脉传承的特征,具有记忆情感、向往自然、社会责任的一面。他们拥有年轻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专注于艺术的纯粹性,善于吸纳全世界艺术的精华,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对于80后艺术家群体,目前市场上的主力资金还没有太多关注,其实这恰恰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浮躁不平衡的典型表现之一。
按照投资学的原理,目前购买80后艺术家作品,基本相当于“天使投资”:资金投入量很低、日后回报率惊人,但风险同样也大。我们提倡以消费的态度来购买80后艺术家作品,比拼的不是资金实力而是眼光和胆识。
当然,凭借眼光和胆识的赌注风险很大,买年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关键是要有眼力,要对他们的学术方向和潜力有深刻认识。
这就透露出一个问题,年轻艺术家是否缺少一个长期的、培育型的市场环境?就拍卖市场而言,目前,年轻艺术家每场都能交易的人其实很少,也不会随便冒出什么黑马来。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选择年轻艺术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概括来看,有人认为艺术家是否科班出身很重要有;有人认为展览履历很重要;有人认为主要是看卖相如何;还有人认为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更重要。答案五花八门,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没有人会百发百中”,但只要中奖回报就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