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显示得是清乾隆时期的紫檀多宝格方匣。清代的“多宝格”制作,集历代掌握空间的经验、技巧于一身,结构的多元善变,暗藏着开合的玄机,营造出富有情趣的曲折感,不断寻觅就会有不断发现的惊喜。这些盛装宝物的各式匣、格、箱,就像皇帝的“玩具箱”,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感,更重要的是让观者了解到了清代宫廷保管文物的方式、帝王品赏文物珍玩的角度以及中国人守望传统、注重源流的典藏观。
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历代帝王大多堪称当时最大的收藏家。这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家很明了。他们享受着天下最高权力的特殊身份,故可以做最纯粹的收藏者,既鉴赏玩味,又钻研考究,对古物珍惜礼敬,对其文化价值十分尊崇。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常设展“子子孙孙永宝用——清代皇室的文物典藏展”。检阅清代档案,处处可见宫中对于典藏文物的用心。他们大规模地将同类器物集中整理,辨识材质、功能及保存状况,还对藏品断定年代真伪,划分等级,最后进行非常精致的包装,并对陈设点、收储地,编列账册。而清宫典藏工作中,最细腻且符合现代收藏观念的就是器物“身份证”的制作。皇帝汇聚文臣、识家,共同记录、研究与考证宫藏珍品,详细著录尺寸,图而谱之。敬惜珍爱之情,尽显于卷上。
崇敬古物,是人类的一项美好人性特征。流逝的岁月,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去想象,通过古人遗留的器物去感受。从皇室的珍藏到当下国人的收藏热,我们不禁要问:收藏古董的意义就是期待升值吗?我们该怎样以礼敬之心对待身边的古旧之物?又该如何从珍玩宝物中吸收养分,从而学会“享用”的乐趣?
古董,在明代到清初以前都是被称作“骨董”,古董和古玩的说法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出现。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沿用中国古典的用词,称“古董”为“骨董”。那在日本,对古董的理解又是什么样的呢?
日本有一项特殊的古董就是古布。可能大家会有疑问,布料也能成为古董?那这是什么稀奇的布料。因为在国内的收藏家中大概只能接受龙袍、古代精美的丝织品才具有收藏价值。但日本的古布恰恰只是一些民间的蓝染或印花的棉布。这种古布是从旧和服取下的,无论大块小块,都索价不菲。古布因其织法、花纹及沉稳的配色之美,加之时光带来的褪色后的柔和感,具有一种新布所没有的韵味。这对于喜爱含蓄美感的日本人来说,用古布再制成各种装饰品如杯垫、桌布、手袋等,赋予古董以新的“生命”,自有一番独一无二的荣耀。
在意大利,古董蕾丝也被有特定喜好的收藏者追捧。蕾丝原本源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由嫁到法国的凯瑟琳皇后带到法国,其后风靡全欧。现今在复古潮流的带动下,一片半圆领子的古董蕾丝也要卖到至少三四十欧元,这还很难碰得上。一片小小的古董蕾丝,寄托着意大利人一份悠远的怀古情思,时髦的服饰有了这一抹“小风景”的点缀,便立时添了几许沉香般神秘而怡静的韵味。
英国人对老旧物件总有一份微妙的感情,他们对古董的偏爱世界闻名,堪称全民都是古董迷,尤其越是上流社会的人,越是热衷收藏古董。18、19世纪的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当时人们即热衷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直到今天,遍布英国的古董店及古董市集数量在世界上还是居前列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更是多达400余家。
当China成为西方对中国的代称,中国瓷器的魅力几乎“俘虏”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目光。温润典雅的宋代汝窑瓷器,在鉴赏家的眼中始终独领风骚。现今全世界典藏的汝窑瓷器总量大约70余件,无论是天青、粉青或月白,无论表面开片或是一点纹路也没有,都绝妙。
无论是收藏家的“大手笔”,还是普通人的“小清新”;无论是昂贵的稀世之宝,还是记忆中憧憬过的“心头好”,今天,如果我们过分放大古董的财富属性,而遗忘了赏玩古董本应带给我们的内心的丰盈,这将是莫大的悲哀。如何对待古董,怎样看待收藏,往大了讲,它关乎我们的生命观,往小了说,它就隐藏在我们园中除草、厨房择菜、待客斟茶的平凡时刻里,因为这样的时刻随时都泄露出我们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