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探索交流

瓷史讲坛|解剖元景德窑之制瓷工艺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8-07-03 编辑:@中瓷艺术馆-立言 点击:3743

以史为线,看陶瓷沿革;

尽全时空,品瓷艺魅力。

.

——中瓷艺术馆瓷史讲坛

.


.

元代景德镇窑的制瓷工艺特点

.

元青花牡丹纹梅瓶 景德镇陶瓷馆藏

.

1、胎釉工艺的改良及其特征

.

瓷土配方:制胎原料采用高岭瓷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改善了产品的物理性能(即提高了烧成温度1300度以上,减少变形率),提高了胎质的瓷化程度,使之能够制作大件器;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也从软质瓷转变为硬质瓷;另外高岭土的加入也保证了元代胎质的纯白度。

元青花薄胎高足杯残件

.

露胎的表面特征为:色泽有深灰和土红或土黄的两种,露胎处显土红色,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时胎土中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形成的。

左图 元釉里红瓷片及元青花鸳鸯花卉纹碗残件 包头市燕家梁遗址出土

右上图 元蓝釉器瓷片(断面胎骨) 湖田窑址出土

右下图 出土瓷片(断面胎骨) 江西博物馆藏

.

釉的配方及施釉工艺:

A. 青白釉是从宋代影青釉的基础上改进的,完成了石灰釉到石灰碱釉的过渡,属于釉灰加釉果(耐火度较低的瓷石)的钙碱釉,釉中含氧化钙量在8%-10%左右,其配方为:釉灰10%-14%左右,釉果86-90%左右,烧成的釉发色青白, 透明度好,为青花和釉里红以及颜色釉的烧制创造了条件。

元卵白釉瓜棱罐及其表面特征 故宫藏

.

B.元代景德镇对器物施釉工艺主要是蘸釉和刷釉的方法,此外还有荡釉、甩釉和浇釉等方法。

浇釉、甩釉、蘸釉模拟图

.

这些施釉方法,形成了器物的表面特征:一般元器釉层较厚,釉面不甚平整,常有橘皮纹、针眼和缩白釉斑,在漏釉、缩釉露胎处易呈现一线火石红色;个别的还见大面积火石红且较重的情形,中大型罐瓶类口部或肩部出现泪痕。瓶内多无釉,罐内多漏釉或半截釉。有明显的荡釉痕迹。罐瓶底部多无釉,但玉壶花瓶较特殊,多数底部施釉,只露圈足。

器内部及底部表面特征图例

.

2、成型工艺及胎饰技术

.

元代瓷器的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模制),即先用瓷土烧制好种模,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即印坯),再将分段(大件器物如罐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瓶类胎体多数是五段四接)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

玉壶春瓶成型模拟图

.

底足的处理上,一般是采用先粘合平底,然后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分宽矮和深高(如象耳瓶)两种。

一组馆藏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之底足特征

.

胎饰技艺主要有刻、划、印、贴、堆、镂、绘等多种方法,并善于综合运用这些装饰技法。

.

3、装烧工艺及窑炉烧成技术

.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得知,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主要有珠山、湖田、市区落马桥、戴家弄、观音阁、中渡口、曾家弄、塘下、银坑坞、瑶里、丽阳、厉尧等处。从这些窑址遗存来看,景德镇元代瓷器烧造的窑炉形制主要有马蹄窑、龙窑和葫芦窑。其中龙窑的使用较为普遍,为该时期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开始使用的分室龙窑(即葫芦窑)也是在其基础上演进的。

.

景德镇窑遗址分布示意图

.

龙窑在热利用方面比北方的馒头窑技高一筹。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清代督陶官唐英也说: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由此可见,元代景德镇的窑炉技术是决定元瓷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龙窑遗址及龙窑构造示意图

.

元代采用用匣钵装烧瓷器,遗址中发现有两种匣钵:一是漏斗式匣,底不甚平,都必须在匣底铺一层垫渣。另一是直桶形平底匣,底较平,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

左上图为瓷质圆形拍子 中上图为直桶形平底匣

下图及右图为装烧法示意图

.

.

.

.

(图文自网络)

.

.

.

中瓷艺术馆

Since1996

.

宗旨

崇正以行事,秉德以作人

.

精神

扬中华瓷韵,承传统文化

.

理念

推介著名陶艺家的艺术珍品

.

承诺

绝无赝品,假一赔十

7日内无理由退换货

.

建言

专题性收藏

量力而行

贵精不贵多

已故艺术家的绝品

老艺术家的珍品

中青年陶艺家的精品

.

联系方式

0311-68008895

158 0311 0505/0606/0707

石家庄和平西路666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