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难成——指的就是对“釉里红”器皿的加工。古人喜好之朱红,这种颜色与我们现在所说得大红是完全不同,朱红色泽清雅而略偏橘红色。
釉里红系创烧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后至明中期后逐渐消失。到了雍正、乾隆期间,则又开始盛行。之所以称之为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将传统的单一色调进行的改变。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娇娆,令人赏心悦目。清康熙年间又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正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清晰,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釉里红的成色取决于氧化铜的煅烧,氧化铜在摄氏800度以上即会蒸发,但钴蓝成色的温度却高达摄氏1300度;要同时保持青花和釉里红成色,难度就大大的提升了。所以烧制釉里红,从颜料配制和所有的制作工序每一步的要求都十分的严格。
青花釉里红由于烧制时釉里红发色不如青花发色稳定,所以其本身制作难度较青花大许多,历朝能成功制作出理想釉里红器的并不是很多,而各个时代的釉里红发色特征又都比较明显,所以凭借釉里红发色这一特点,对与釉里红关联器的断代与鉴别都非常有帮助。比如,清乾隆时期釉里红色彩艳丽,并且红色色块不小。估计不仅是以氧化铜作为釉料,此外还有氧化铁红、硒红等矿物颜料作为釉料。洪武时候的釉里红发色很多类似黑色,又称其为釉里黑。
因此也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青花釉里红的鉴定难度系数,我们在看釉里红的作品时,只要掌握两点:第一、同一窑口所产的釉里红成品显色稳定、色调一致;第二、所绘制的图案线条,经烧制后仍然清晰。如果这两点都具有则为精品,反之为劣、废品。除此之外,鉴别时还应多注意釉里红的凝聚点和釉里红发色不够完美导致局部发黑。仔细观察瓷器上的发色特点,这样就更容易鉴别真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