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始于汉,名于宋,兴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尤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风靡世界各国。说起“白如玉”,就不得不提到“玉”瓷的源头——高岭土矿遗址。
高岭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0公里的浮梁县鹅湖镇高岭山,遗址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范围内,存有大量元、明、清矿坑、矿井、淘洗坑和尾砂堆积,还保存数块明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石碑。东埠村仍保存有当年高岭土水运码头遗迹和清代官府碑碣,村内有清代市街。
据《浮梁县志》记载:“高岭,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地连婺湖石城,山险特其,黄巢之乱乡民保之,有黄梅寨、走马台、双井泉。元末于光将李昌赛守之。民有强悍风,今其山产磁土,取以为业。”高岭古瓷矿区开采于元代,至明代中期,乾隆以后虽有开采,但为数不多,应为该矿的衰落期。它支撑景德镇瓷业多达几个世纪,对元、明、清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这样的记载:“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含,瓷器方成。”高梁山即高岭山。1869年,法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此考察,在他的名著《中国》第三卷中,对景德镇高岭村所产的一种白色瓷土作了详细介绍。他说,这是他所知道的最优质的瓷土,并毫不吝啬地用了产地高岭来给这种土命名。此后,Kaolin成了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称,在世界上已知的153种非金属矿中,唯有高岭土以地名命名。
在高岭土发现之前,陶瓷仅以瓷石加工烧制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岭土的使用是我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扩大了制瓷原料的来源,而且改变了瓷器的性能,由原来单一的瓷石泥料变成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从而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瓷器从此由低火度的软质瓷提升为高火度的硬质瓷,这不仅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而且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景德镇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为陶瓷的“肌肉”,而高岭土则是“筋骨”。高岭土以其优异性能被引入瓷胎,不仅使景德镇安然度过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原料危机,更使其制瓷原料与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在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景德镇亦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1965年之后,高岭山的瓷土矿经数百年的开采后停产。沧海桑田,昔日轰轰烈烈的采矿场,如今已安静地回归到青山的怀抱,今天的古矿场,已成为陶瓷界心目中的圣地,它为人们展开一幅生动描绘古代采矿业历史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