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探索交流

白瓷鼻祖——邢窑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7-04-18 编辑:冷月 点击:2127

这里,小编给大家介绍在灿烂的中华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席位、深深影响着中国和世界陶瓷发展的古窑——邢窑。

所谓邢窑,就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在古代邢州(今天的邢台)地区兴建的陶瓷窑。中国瓷器诞生于东汉的越窑,主要生产的是青瓷。而邢窑,初期受越窑影响生产青瓷,后来,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在北朝时最先创烧出了白瓷,并在唐朝时烧制出成熟洁净的细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映衬局面。

白瓷的诞生,让世人惊叹不已,打开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纯净洁白迈进的大门,为后来各朝代彩瓷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贡献。所以白瓷的出现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一次重大飞跃。

邢州(邢台)地区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从夏商周时期起,邢州地区就是各奴隶制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曾经在此四次建国、五次定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邢州地处太行山东麓要冲,紧邻山西,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邢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雄厚,既出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五代后周明君郭威和柴荣,也出过名相魏征、宋璟,还出过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刘秉忠等杰出人物。

邢窑白釉束腰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

当南方的越窑生产出成熟、漂亮的青瓷时,北方仍处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环境中,北方的陶窑业无甚发展。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社会才逐渐安定。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先后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颁布了均田令,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北朝的瓷业才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以邢窑最为突出。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白釉鸡首龙柄壶 国家博物馆

邢窑早期模仿越窑也是烧制青瓷。在长期的烧造历程中,邢窑工匠不断总结经验,改造烧瓷工艺和制瓷原料。他们先是利用在粗糙胎体上施用化妆土的方法改善了瓷器品质,使原本粗灰的器物表面呈现出素白的外貌。后来,通过选用优质原料和对原料多次淘洗的方法,逐步降低了原料中的铁含量,使瓷器的坯体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更加透明光润。到北朝末年隋朝初年,邢窑终于创烧出了白瓷——粗白瓷。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执壶 国家博物馆

白瓷和青瓷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制瓷原料中铁(如三氧化二铁)含量不同,铁含量越高,瓷体颜色就越深,铁含量越低,瓷体颜色越白。大多数地方高岭土的铁含量都比较高,如越窑所在地的高岭土,这是青瓷产生青色的主要原因。与青瓷相比,烧造白瓷不仅原料很难得到,烧造工艺也要复杂得多,邢窑窑工必须掌握有效控制原料中铁的含量并在烧造过程中排除铁的呈色干扰等技术难题,所以,邢窑成功烧制出白瓷,这无疑是瓷器发展史上的重大技术突破。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唾壶 国家博物馆

隋朝至唐朝初期,邢窑以生产粗白瓷为主,不过在原始白瓷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胎釉原料的选择,重点提高瓷器的洁白度,同时也更加注重瓷器的使用功能和观赏性。这时期器物造型逐渐向灵巧、实用性转变,胎体和釉层逐渐由厚变薄,由器外施半截釉改为通体施釉,流釉、裂釉现象逐渐减少。在装烧技木上做了重大改进,由叠烧改为单烧,器物表面不再有支烧痕,捉高了质量和产量,为精细白瓷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经验。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长颈瓶 国家博物馆

唐朝初期和中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茉、科技发达,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陶瓷的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时的邢窑在继承前人制瓷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革新和创造,陶瓷制造技木有了质的飞跃,终于成功烧制出了细白瓷和薄胎透光白瓷。唐代邢窑的精细白瓷,具有胎质密实、胎色洁白如玉、釉面光滑温润,釉色粉白且微泛青色的特质,呈现出赏心说目、耐人寻味的美感,品质优良。此时邢州瓷器已经名声远扬,如《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738年)记载:“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邢州瓷器。”还有《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记载:邢州钜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磁器、刀、文石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